農十三師紅星一場地處哈密市東郊8公里處的二道湖。其前身是由彭德懷總司令指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(zhàn)軍一兵團六軍十六師四十八團。1949年隨王震將軍挺進新疆。10月17日,四十八團先遣連隊由十六師參謀長連承先帶領飛抵哈密駐守飛機場。11月23日,四十八團一營接替二軍五師部隊,擔任哈密城防任務。至1950年1月全團人馬全部進駐哈密。這支從硝煙彌漫戰(zhàn)場走來的英雄部隊,征程未洗,鞍馬未歇,即開始一邊剿匪、幫助地方建立政權;一邊響應毛主席“一手拿槍,一手拿鎬”的號召,抽調部分連隊官兵奔赴二道湖,鑄劍為犁,開荒造田。
1951年2月,十六師集中抽調2000余名官兵修建紅星一渠工程動工。四十八團抽調近千人在大營房和三道嶺從事異常艱辛、繁忙的燒石灰、碾陶粉配制代水泥勞動,同時抽調近400人擔任從巴爾庫山至二道湖荒原64華里紅星渠的鋪渠任務。
紅星一場現有土地總面積22萬余畝,2008年種植面積6萬余畝,其中:以棉花為主的大宗農作物面積33000畝(職均種植面積76畝),葡萄11000畝(職均面積12畝左右),大棗6463畝(近兩年新定植2500畝,職均面積25畝),林地6200畝,其它3347畝。下轄基層單位20個。2007年末,全場資產總額3.44億元,總人口7330人,其中在冊職工1793人。
1952年“八一”建軍節(jié),紅星渠開閘放水。紅星渠從流淌雪水的第一天就澆灌著民族團結、兵地融合之花,同時滋潤了二道湖千年荒蕪的戈壁。經過天山雪水56年的滋潤,2008年種植面積已達6萬余畝,成為“棉、果、畜三足鼎立”的團場。
近幾年,團場全面落實科學發(fā)展觀,始終把“發(fā)展壯大團場,致富職工群眾”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(fā)點和落腳點,緊緊圍繞“結構調整、富民強團、城鎮(zhèn)開發(fā)”三大戰(zhàn)略,堅持“優(yōu)棉花、增園藝、興畜牧、強二產、活三產”的發(fā)展思路,牢牢抓住被兵團列為38個小城鎮(zhèn)建設項目團場和十三師二道湖重工業(yè)園區(qū)建設的機遇,加快城鎮(zhèn)建設步伐,加大產業(yè)間和產業(yè)內部結構調整力度,按照十三師黨委提出的“不怕干不好,招商引資就行;不怕不會干,不控股就行;不怕股份少,能分紅就行;不怕規(guī)模小,多辦幾家就行”“大辦工業(yè),辦大工業(yè)”指導思想,把二三產業(yè)血液融入團場發(fā)展大局,通過不斷創(chuàng)新工作機制,推動了團場經濟又好又快發(fā)展。連續(xù)三年生產總值過億元。2007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達1.33億元;人均生產總值1.8萬元;資產負債率61%;人均純收入11592元(2007年農林一線職均工資性收入達到2.88萬元);年末全場資產總額3.44億元; 2007年全場**低年收入6000元的棉花職工不超過4%,較上年下降六個百分點;承包棉花職工連續(xù)三年無一虧損掛賬。是農十三師經濟效益**好的團場之一。
團場連續(xù)五年被上級黨委授予“基層黨組織建設先進單位”、“黨風廉政建設先進單位”、“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”等系列榮譽稱號;繼2005年獲得全國“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”榮譽之后,2007年團場又獲得了全國“人民調解先進集體”、全國“政務公開先進示范點”、自治區(qū)“正規(guī)化建設先進單位”、兵團“環(huán)境優(yōu)美團場”稱號等一系列榮譽,園林二場獲得“全國綠色小康村”稱號。2007年12月,團場再次獲得兵團級“文明單位”稱號。2008年7月上報“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”。(楊瑞華 供稿)
發(fā)表于 @ 2008年09月18日 12:59:00 |點擊數()